隨著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,水資源的開發(fā)利用以驚人的速度發(fā)展,這些水電工程建設項目提供著清潔能源,減少了環(huán)境污染,為人民生活的提高提供了保障,同時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在逐漸擴大,一個水電工程的建設往往造成上游淹沒,諸多文物因無法拆遷而導致破壞,文物保護與水電工程建設的矛盾十分突出。
蒼南縣云遮水庫工程于2014年有幸中標后,便組織人員進場施工,現場踏勘時便發(fā)現壩址處有一座古橋梁,名曰“利濟橋”。利濟橋的美深深震撼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,該橋依山跨澗而建,兩側山崖壁立,青山綠樹,古色古香,橋頭建有一座涼亭,可供行人休息、駐足。橋、山、巖、澗、亭一道構成了生動的古道美景。
利濟橋于2008年4月份發(fā)現并列為古文物橋,該橋南北向橫跨半嶺溪,是清末民國以及解放初蒲門地區(qū)通往礬山、蒼南縣城、平陽縣等地的必經之地。為三孔懸臂石梁橋,全長27.30米,橋面寬約2.6米。懸臂分三層,每層出五根丁頭石,頂端上壓條石;外側橋板上楷書陰刻“利濟橋”,另側鐫“光緒三十年冬”字樣。船形橋墩用規(guī)則條石錯縫疊砌而成,每墩兩端用規(guī)則條石斜砌成三角體分水尖狀,并延伸出兩側橋身,形成平面的船形墩式三角形分水尖狀作為實心柱墩,大大減緩了水流對橋身的沖擊力,確保了橋梁的穩(wěn)固性。船形墩造橋技術在中原發(fā)明一百五十年后傳入到偏僻的浙南山區(qū),造橋者們因地制宜地采用變通方法,
分別對中、次孔橋進行靈活設計,充分反映了當時浙南工匠的聰明才智。
云遮水庫的建設主要是為解決馬站鎮(zhèn)群眾飲水問題,為利濟眾生的民生工程,不可不為之,如何做到文物保護和工程建設的雙贏,成為了本工程建設中迫在眉睫的難題,在建設單位多次組織協(xié)調下,決定將文物本體根據就近原則遷移拆建。新橋址位于河流下游,與舊橋址相距僅280余米,新址現有環(huán)境與舊址極為相似。所有材料均從原橋處拆除進行復原,充分尊重和保存了文物本體的歷史信息。
遷移工作于2014年8月份開始施工,2015年5月份本工程基坑爆破前完成遷移工作。目前云遮水庫工程建設已累計完成大壩砼澆筑約22000m3,最高倉面
澆筑至▽83.0m高程,已初具規(guī)模,古今兩大建筑物相得益彰,同為民生工程,
而今作為新一代的“宏源人”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要合理積極的保護身邊的古建筑資源,學習先輩們的工匠精神,學習古建筑中的文化精髓,把保護和利用開發(fā)科學結合起來,追求古今建筑物的完美融合。
電話:0577-86757283(市場部) 0577-86595643(水利水電事業(yè)部) 0577-85551778(辦公室) 技術支持:溫州龍誠互聯
溫州宏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16
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2019號
浙ICP備10040372號 ALL RIGHTS RESERVED